留学或定居美国,如何从个人发展角度理解美国文化
2019年1月26日 作者: 辛欣

1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旧金山湾区校友会2019年第一波活动上,我做了主题为“华人如何在以美国文化为主体的群体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讲座。要想在以美国文化为特色的群体中进行有效沟通,首先就要理解美国文化,讲座的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1. 如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理解美国文化?
2. 如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理解自己所在的公司的文化和团队的文化?
3. 华人在美国进行有效沟通要遵循的原则
4. 华人在美国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在这篇文章里,主要介绍讲座第一部分的内容。其他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会以workshop等其他方式跟大家做进一步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1. 如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理解美国文化?
2. 如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理解自己所在的公司的文化和团队的文化?
3. 华人在美国进行有效沟通要遵循的原则
4. 华人在美国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在这篇文章里,主要介绍讲座第一部分的内容。其他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会以workshop等其他方式跟大家做进一步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大家好,欢迎大家在周六下午来听讲座,我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呢?这是跟校友会的同学一块沟通后决定的,我列了几个主题,同学们对这个兴趣最大,所以就决定讲这个。我人大毕业以后到传媒大学当老师,主讲的课程之一就是西方传播理论,也做过跨文化传播研究,现在是在美国从事媒体实践,所以我会结合一些案例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讲座内容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从我的研究和亲身体验,我把美国文化当中对个人成长最有价值的元素归纳为六个方面。
1. Relative Excellence “相对的优秀”
这一点是说美国人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的。”相对的优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就是美国人在评估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候,他是看你在你的群体里面是否出色,是把你放在你所在的群体里去衡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它不像中国高考那样,大家都要参加统考,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如果在座的朋友家里有孩子参加过美国高考,就会知道美国的大学是看你在自己所在高中里面的一个排名,即使你的中学是在中部或西部非常落后的穷乡僻壤里,没有太多教学资源,但如果你在这个学校里很优秀,你一样可以去哈佛,一样可以去普林斯顿,去斯坦福等这些顶级名校,这就是美国大学录取制度当中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我把这种评价标准称为“Relative Excellence"。
第二个方面就是美国文化特别看重一个人不断成长所体现出来的优秀性,也就是说你和你的过去相比是有提升的,他们看重的是你这样的一个潜力和趋势,这是美国人对他人的进行评估的一个立足点。有的同学问我说,去大公司工作好,还是去一个初创公司工作好,哪个对将来的发展更有利,我的回答就是你不管在大公司还是在初创公司,只要你做得好,美国人都是尊重你的,你都会得到很多机会。大公司本身是有一个成熟的平台的,在美国人看来,你在这个平台上做得好,并不完全是你自己有多优秀,而是这个平台本身就很优秀。美国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很有层次很客观的,他们知道什么是你自己,什么是你身上的光环。如果你在一个初创公司工作,从无到有,取得很大的成功,美国人非常欣赏这样的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你的实力和你未来的潜质,所以说不管在哪工作,你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素质是最被看重的。
美国有一部电影,名叫Dumpling, 是我们都熟知的美剧 Friends 里面的扮演Rachel的演员Jennifer主演的。影片讲了两个胖女孩勇于挑战自己,参加当地的青少年选美大赛,并且在决赛中展示出了优秀的才艺,其中的一个胖女孩最终赢得了选美大赛的冠军。这就是说,美国文化中在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候,是看你和你自己所拥有的条件相比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自信,那种努力和实力。
从我的研究和亲身体验,我把美国文化当中对个人成长最有价值的元素归纳为六个方面。
1. Relative Excellence “相对的优秀”
这一点是说美国人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的。”相对的优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就是美国人在评估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候,他是看你在你的群体里面是否出色,是把你放在你所在的群体里去衡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它不像中国高考那样,大家都要参加统考,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如果在座的朋友家里有孩子参加过美国高考,就会知道美国的大学是看你在自己所在高中里面的一个排名,即使你的中学是在中部或西部非常落后的穷乡僻壤里,没有太多教学资源,但如果你在这个学校里很优秀,你一样可以去哈佛,一样可以去普林斯顿,去斯坦福等这些顶级名校,这就是美国大学录取制度当中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我把这种评价标准称为“Relative Excellence"。
第二个方面就是美国文化特别看重一个人不断成长所体现出来的优秀性,也就是说你和你的过去相比是有提升的,他们看重的是你这样的一个潜力和趋势,这是美国人对他人的进行评估的一个立足点。有的同学问我说,去大公司工作好,还是去一个初创公司工作好,哪个对将来的发展更有利,我的回答就是你不管在大公司还是在初创公司,只要你做得好,美国人都是尊重你的,你都会得到很多机会。大公司本身是有一个成熟的平台的,在美国人看来,你在这个平台上做得好,并不完全是你自己有多优秀,而是这个平台本身就很优秀。美国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很有层次很客观的,他们知道什么是你自己,什么是你身上的光环。如果你在一个初创公司工作,从无到有,取得很大的成功,美国人非常欣赏这样的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你的实力和你未来的潜质,所以说不管在哪工作,你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素质是最被看重的。
美国有一部电影,名叫Dumpling, 是我们都熟知的美剧 Friends 里面的扮演Rachel的演员Jennifer主演的。影片讲了两个胖女孩勇于挑战自己,参加当地的青少年选美大赛,并且在决赛中展示出了优秀的才艺,其中的一个胖女孩最终赢得了选美大赛的冠军。这就是说,美国文化中在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候,是看你和你自己所拥有的条件相比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自信,那种努力和实力。
2. Growth Mindset "成长性思维“
跟“Relative Excellence"非常相关的就是美国人所欣赏并拥有的成长性思维,这是我们理解美国文化的第二点。
我们看硅谷这边有非常多的高科技公司,高科技公司对成长性思维是非常关注的,这是他们公司文化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长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你要具有一个“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 的意识; 第二就是你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把自己推出舒适区(push yourself out of comfort zone), 不断地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很多华人在美国是非常有成就的,钱也挣得不少,各方面生活境遇在美国也属中上,会倾向于选择安于现状;当然,安于现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美国文化对于不断的往上走的人是存在着一种敬畏心理的。我特别喜欢洛克菲勒说过的两句话,跟大家分享,这里是第一句:Don't be afraid to give up the good to go for the great." 这句话就是说,我们不要害怕放弃现有的好的东西去追求未来更好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知足常乐“,但是在美国,只要你想往前走,你就会拥有很多机会走下去,所以大家真的可以往前再走一走,曾听美国人说一句话,“you never lose,you either win or learn.” 这就是美国文化中的成长性思维。
那么为什么美国让人有这么多的成长机会?这跟它的商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我要讲的美国文化的第三点:以商业文化为主导。
3. Commercial Culture "商业文化"
关于“商业文化为主导”这一点,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我们所传播的所有信息,都不仅仅是信息本身,都附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美国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商品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主导着传播活动。
比如美国的社交媒体,他们赢利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商家的广告,很多商家也希望找网红的代言产品。我在美国开始做媒体以后,参与了很多关于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办方就是那些知名的社交媒体,他们会详细地告诉商家怎样应用这些社交媒体去发布商业信息,怎样利于社交媒体与目标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什么样的信息最能导致大规模转发等病毒式营销技巧。所以美国的社交媒体上,商业信息与个人传播的信息是杂糅在一起的,做为普通用户,很难分清其中的界线。
我最近在湾区会有关于这方面的讲座,专门讲怎么制作适合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的广告短视频以及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发布技巧。我以前发表过关于美国社交媒体的公众号文章,我把链接附在这里(这两篇文章发布以后 ,主要内容应邀整理发表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2017年第8期,标题为《美国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及运营思路》两篇文章的阅读链接附后)。
美国社会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价值理念,也直接导致了美国人很重视职业人脉的建构 (Professional Network), 华人在美国建构职业人脉的时候,有两点是需要知道的:
一是美国人在建立职业人脉的时候,秉承着这样一种理念:从商业角度入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比和好朋友一起建立商业合作关系更好,这句话也是洛克菲勒说的,“A friendship founded on business is better than a business founded on friendship."
在这个理念的影响之下,一个人只要他有一个想法,一个商业的点子,他就可以走出去,到各种社交场合去寻找自己的商业合作伙伴。美国的职业社交活动很多,任何人想去参加都是被欢迎的,而且也鼓励你带更多的朋友去参加。
这种活动上的交流简单、直接、高效。比如我的公司最早是在纽约成立的,我也是纽约皇后区商会教育项目的一个讲师,经常有商会的职业社交活动;到了硅谷这边,也参加了硅谷商会“Strive San Jose”的项目和其他一些商会活动。每次去的时候,都会有人主动过来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会告诉他们我公司主要做原创纪录片和商业宣传片,也包括中美跨境跨文化的这种相关的营销服务和教育培训。他们知道以后,一般都会告诉我哪里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者是他们的朋友,或者是他们知道的其他机构。我也会听他们介绍自己的业务,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初步认识之后,后续的进一步联络也很重要。
在美国搭建职业人脉的时候,另外一个必须要知道的就是:美国人在建立的职业人脉网络的时候,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络,而且是要一个联盟----一个和自己观点、信念相一致的联盟,在必要的时候,这个联盟就是自己最强有力的后盾;我把这个联盟称为“Professional Alliance",华人要有意识地通过传播手段构建自己的联盟。
4. Stay Focus and Take Action "专注并且行动"
这点是美国文化中非常好的方面,专注于你最感兴趣的东西,专注你最好奇的东西;同时也强调要集中精力把你最关注的东西做好,可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是很小的一个创意。
中国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按照高考的指挥棒来走的,很多孩子没有机会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真正擅长做什么,所以当生活里没有了指挥棒的时候,人就会很迷茫,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但美国不同,虽然说美国小孩在基础教育阶段可能数学、物理学得不是那么拔尖儿,但是最后也会有一些美国人在这些领域里取得很高成就,这些人他们是真的喜欢他们所学的领域,他们愿意在这个领域里不断地探索、挑战,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中国的教育我觉得最缺少的是孩子本人对自我的一个教育,这是一种“self-awareness”,可以理解为自主意识教育,孩子本人要对自我的成长和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反思和规划。
谈到行动力,川普在早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他说他不喜欢“野心”(ambition)这个词,如果没有执行 (execution),一切都没有意义。所以,美国人做事情,一般不会好高骛远,他们非常注重行动,他们知道行动比野心更重要,而且很多美国人创业,往往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入手就起步了。
记得我在创办公司的时候,美国的大学里有一些有关创业的课程,我在课上就听到过一个案例,一个美国人为医院设计了一个小纸盒袋,专门给那些患有重症的儿童在打吊瓶的时候使用的,纸盒袋上印有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医生在给孩子扎针的时候,就把这个纸袋套到吊瓶上,孩子的那种恐惧情绪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这样一个很小的产品,非常受医院和家长们的欢迎,美国媒体也做了报道。
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集中精力,重视行动,关注细节,关注目标的可实现性和策略的可操作性,“Think Big, Act Small",这是很多特别成功的人总结出的经验。
5. Leadership “领导力”
美国社会是非常强调“Leadership”的,这点大家都很清楚;美国大学在招生时候,也很看重学生的 Leadership Skills。我们华人常常会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是一些社团的创建者或是负责人,也积极参与了非常多的社会活动,为什么在大学录取的时候,尤其是藤校,还是觉得我们不够优秀,不能如愿被录取。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华人对“领导力”的理解和美国文化中对领导力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我在这里就简单地说一下美国文化对领导力的理解:
第一就是你不仅要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一个愿景(vision), 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激励他人跟随你去实现这个愿景,后者最重要;
第二,美国文化虽然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开创性(initiative),但在判断你是否具有领导力的时候,更看重你对不同建议和意见的接受能力(receptivity),如何内化不同的意见做出决策,并且在关键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气和担当 (guts, accountability);
第三就是要具有出色的传播能力,也就是communication skills, 通过传播去激励他人,去化解矛盾,去构建联盟。更多有关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我会在讲座的后两个部分里详细展开。
所以,我们知道了美国文化对“领导力”的理解,我们就知道了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
6. Scapegoating "寻找替罪羊"
“寻找替罪羊”美国文化当中一个相对负面的地方,其他国家的文化当中也会有这方面的表现。它指的是当一个系统出了问题,该系统的负责人往往不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或是系统内部,而是归咎于外部的某个因素或某个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获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国宝银行》(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里所讲述的故事。这家位于纽约的华人银行规模很小,但却是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中唯一被控罪的银行,主要罪名就是贷款欺诈。经过漫长的官司和美国媒体的公正的报道,最终指控被撤消。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美国公司在内部出现棘手问题的时候,愿意请外部的商业咨询师 (business consultant)来解决, 这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问题,另一个方面如果问题解决得不好,公司的负责人也可以把责任转嫁到咨询师的解决方案上。在座的朋友如果有人做过商业咨询师,会有这种被当做“替罪羊”的体会。
对“寻找替罪羊”这种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是一个美国文学理论家肯尼斯. 伯克(kenneth Burke)。他认为很多有名演说家, 尤其是政客演说家,都会借助“共同的敌人”来拉拢自己想团结的人,congregation through segration, 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
理解了美国文化对我们的个体成长的意义,是我们能够在美国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以上就是“华人如何在以美国文化为主体的群体中进行有效沟通”讲座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他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会以workshop等其他方式跟大家做进一步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相关阅读链接:
关于美国社交媒体,你不可不知的秘密 (上)
关于美国社交媒体,你不可不知的秘密 (下)
跟“Relative Excellence"非常相关的就是美国人所欣赏并拥有的成长性思维,这是我们理解美国文化的第二点。
我们看硅谷这边有非常多的高科技公司,高科技公司对成长性思维是非常关注的,这是他们公司文化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长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你要具有一个“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 的意识; 第二就是你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把自己推出舒适区(push yourself out of comfort zone), 不断地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很多华人在美国是非常有成就的,钱也挣得不少,各方面生活境遇在美国也属中上,会倾向于选择安于现状;当然,安于现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美国文化对于不断的往上走的人是存在着一种敬畏心理的。我特别喜欢洛克菲勒说过的两句话,跟大家分享,这里是第一句:Don't be afraid to give up the good to go for the great." 这句话就是说,我们不要害怕放弃现有的好的东西去追求未来更好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知足常乐“,但是在美国,只要你想往前走,你就会拥有很多机会走下去,所以大家真的可以往前再走一走,曾听美国人说一句话,“you never lose,you either win or learn.” 这就是美国文化中的成长性思维。
那么为什么美国让人有这么多的成长机会?这跟它的商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我要讲的美国文化的第三点:以商业文化为主导。
3. Commercial Culture "商业文化"
关于“商业文化为主导”这一点,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我们所传播的所有信息,都不仅仅是信息本身,都附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美国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商品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主导着传播活动。
比如美国的社交媒体,他们赢利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商家的广告,很多商家也希望找网红的代言产品。我在美国开始做媒体以后,参与了很多关于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办方就是那些知名的社交媒体,他们会详细地告诉商家怎样应用这些社交媒体去发布商业信息,怎样利于社交媒体与目标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什么样的信息最能导致大规模转发等病毒式营销技巧。所以美国的社交媒体上,商业信息与个人传播的信息是杂糅在一起的,做为普通用户,很难分清其中的界线。
我最近在湾区会有关于这方面的讲座,专门讲怎么制作适合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的广告短视频以及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发布技巧。我以前发表过关于美国社交媒体的公众号文章,我把链接附在这里(这两篇文章发布以后 ,主要内容应邀整理发表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2017年第8期,标题为《美国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及运营思路》两篇文章的阅读链接附后)。
美国社会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价值理念,也直接导致了美国人很重视职业人脉的建构 (Professional Network), 华人在美国建构职业人脉的时候,有两点是需要知道的:
一是美国人在建立职业人脉的时候,秉承着这样一种理念:从商业角度入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比和好朋友一起建立商业合作关系更好,这句话也是洛克菲勒说的,“A friendship founded on business is better than a business founded on friendship."
在这个理念的影响之下,一个人只要他有一个想法,一个商业的点子,他就可以走出去,到各种社交场合去寻找自己的商业合作伙伴。美国的职业社交活动很多,任何人想去参加都是被欢迎的,而且也鼓励你带更多的朋友去参加。
这种活动上的交流简单、直接、高效。比如我的公司最早是在纽约成立的,我也是纽约皇后区商会教育项目的一个讲师,经常有商会的职业社交活动;到了硅谷这边,也参加了硅谷商会“Strive San Jose”的项目和其他一些商会活动。每次去的时候,都会有人主动过来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会告诉他们我公司主要做原创纪录片和商业宣传片,也包括中美跨境跨文化的这种相关的营销服务和教育培训。他们知道以后,一般都会告诉我哪里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者是他们的朋友,或者是他们知道的其他机构。我也会听他们介绍自己的业务,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初步认识之后,后续的进一步联络也很重要。
在美国搭建职业人脉的时候,另外一个必须要知道的就是:美国人在建立的职业人脉网络的时候,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络,而且是要一个联盟----一个和自己观点、信念相一致的联盟,在必要的时候,这个联盟就是自己最强有力的后盾;我把这个联盟称为“Professional Alliance",华人要有意识地通过传播手段构建自己的联盟。
4. Stay Focus and Take Action "专注并且行动"
这点是美国文化中非常好的方面,专注于你最感兴趣的东西,专注你最好奇的东西;同时也强调要集中精力把你最关注的东西做好,可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是很小的一个创意。
中国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按照高考的指挥棒来走的,很多孩子没有机会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真正擅长做什么,所以当生活里没有了指挥棒的时候,人就会很迷茫,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但美国不同,虽然说美国小孩在基础教育阶段可能数学、物理学得不是那么拔尖儿,但是最后也会有一些美国人在这些领域里取得很高成就,这些人他们是真的喜欢他们所学的领域,他们愿意在这个领域里不断地探索、挑战,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中国的教育我觉得最缺少的是孩子本人对自我的一个教育,这是一种“self-awareness”,可以理解为自主意识教育,孩子本人要对自我的成长和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反思和规划。
谈到行动力,川普在早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他说他不喜欢“野心”(ambition)这个词,如果没有执行 (execution),一切都没有意义。所以,美国人做事情,一般不会好高骛远,他们非常注重行动,他们知道行动比野心更重要,而且很多美国人创业,往往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入手就起步了。
记得我在创办公司的时候,美国的大学里有一些有关创业的课程,我在课上就听到过一个案例,一个美国人为医院设计了一个小纸盒袋,专门给那些患有重症的儿童在打吊瓶的时候使用的,纸盒袋上印有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医生在给孩子扎针的时候,就把这个纸袋套到吊瓶上,孩子的那种恐惧情绪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这样一个很小的产品,非常受医院和家长们的欢迎,美国媒体也做了报道。
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集中精力,重视行动,关注细节,关注目标的可实现性和策略的可操作性,“Think Big, Act Small",这是很多特别成功的人总结出的经验。
5. Leadership “领导力”
美国社会是非常强调“Leadership”的,这点大家都很清楚;美国大学在招生时候,也很看重学生的 Leadership Skills。我们华人常常会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是一些社团的创建者或是负责人,也积极参与了非常多的社会活动,为什么在大学录取的时候,尤其是藤校,还是觉得我们不够优秀,不能如愿被录取。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华人对“领导力”的理解和美国文化中对领导力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我在这里就简单地说一下美国文化对领导力的理解:
第一就是你不仅要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一个愿景(vision), 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激励他人跟随你去实现这个愿景,后者最重要;
第二,美国文化虽然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开创性(initiative),但在判断你是否具有领导力的时候,更看重你对不同建议和意见的接受能力(receptivity),如何内化不同的意见做出决策,并且在关键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气和担当 (guts, accountability);
第三就是要具有出色的传播能力,也就是communication skills, 通过传播去激励他人,去化解矛盾,去构建联盟。更多有关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我会在讲座的后两个部分里详细展开。
所以,我们知道了美国文化对“领导力”的理解,我们就知道了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
6. Scapegoating "寻找替罪羊"
“寻找替罪羊”美国文化当中一个相对负面的地方,其他国家的文化当中也会有这方面的表现。它指的是当一个系统出了问题,该系统的负责人往往不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或是系统内部,而是归咎于外部的某个因素或某个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获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国宝银行》(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里所讲述的故事。这家位于纽约的华人银行规模很小,但却是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中唯一被控罪的银行,主要罪名就是贷款欺诈。经过漫长的官司和美国媒体的公正的报道,最终指控被撤消。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美国公司在内部出现棘手问题的时候,愿意请外部的商业咨询师 (business consultant)来解决, 这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问题,另一个方面如果问题解决得不好,公司的负责人也可以把责任转嫁到咨询师的解决方案上。在座的朋友如果有人做过商业咨询师,会有这种被当做“替罪羊”的体会。
对“寻找替罪羊”这种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是一个美国文学理论家肯尼斯. 伯克(kenneth Burke)。他认为很多有名演说家, 尤其是政客演说家,都会借助“共同的敌人”来拉拢自己想团结的人,congregation through segration, 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
理解了美国文化对我们的个体成长的意义,是我们能够在美国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以上就是“华人如何在以美国文化为主体的群体中进行有效沟通”讲座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他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会以workshop等其他方式跟大家做进一步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相关阅读链接:
关于美国社交媒体,你不可不知的秘密 (上)
关于美国社交媒体,你不可不知的秘密 (下)
更多精彩文章及视频: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智慧论坛“讲座成功举办 2019年3月3日
BGC 出品的纪录片 Empower 荣获好莱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Winner 2019年1月11日
我要成为西奥多·罗斯福那样的总统 2018年11月3日
千梳冷快肌骨醒,云散月明谁点缀 2018年10月12日
区块链的中国传奇,全球首家内置稳定币的金融公链 Seal 炫亮世界!2018年9月9日
美国社会支持高中生社会实践:既帮助学生成长,又解决社会问题 2017年9月1日
硅谷地区各种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全力支持高中生暑期实践 2017年8月1日
北美杰出华人:沈洁 2017年7月30日
BGC 出品的纪录片 Empower 荣获好莱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Winner 2019年1月11日
我要成为西奥多·罗斯福那样的总统 2018年11月3日
千梳冷快肌骨醒,云散月明谁点缀 2018年10月12日
区块链的中国传奇,全球首家内置稳定币的金融公链 Seal 炫亮世界!2018年9月9日
美国社会支持高中生社会实践:既帮助学生成长,又解决社会问题 2017年9月1日
硅谷地区各种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全力支持高中生暑期实践 2017年8月1日
北美杰出华人:沈洁 2017年7月30日